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养老金-企业-需要
文章原标题:居民养老保险是多缴多得吗、视同缴费还用自己交养老保险吗?
原标题:养老保险是多缴多得,为什么有的人还有视同缴费?原因是这样
文章摘要:为了做好有关养老制度的衔接,国家明确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缴费,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由政府承担;;毕竟之前的职工可以依据连续工龄领取养老金,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不可能对以前的连续工龄没有说法了吧;
养老保险是多缴多得,为什么有的人还有视同缴费?原因是这样近年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养老保险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看看我们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参加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1)基础养老金,跟缴费年限、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相关。
如果本人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退休可以领取1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如果本人按照100%基数缴费15年,可以领取15%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其实,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每多缴费一个月,如果是100%基数缴费,可以多领取1%×1/12的社平工资。这就是养老保险多缴多得的体现。
(2)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的余额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每月记入的,每多一个月就会多记入一部分。
比如说按照3000元基数缴费,每月可以多划入个人账户240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的个人账户还会计发利息,计算出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更高。
养老保险制度这么计算,相信大家也很理解。可是,为什么有人会有视同缴费年限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领取养老金需要办的手续叫做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叫做退休年龄。
实际上,最初我国的退休制度并不是养老保险制度。最初我们的退休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比如说目前退休年龄制度的规定是197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工人的退休有关范围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在那个时候退休,只是要求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连续工龄满10年。在当时,退休费也不是需要大家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是直接由用人单位承担,通过用人单位每月计提有关费用,由企业行政方支付。
在过去,退休费跟退休前本人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挂钩,一般是60%~90%。退休人员的管理不是社会化管理,而是由原退休单位管理。
这样的制度大家确实不需要操心,而且退休待遇也很高。可是当时的形式是全国八成是农民,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安排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大多数人无法享受退休费待遇。而且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永远运行下去?所以,确实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下的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最终国有企业也开始逐步改革,甚至出现了破产,也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职工。因此,当时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1986年10月,我国率先在国营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建立了退休养老基金制度。之前入厂的职工,一般称之为固定工。只有劳动合同制职工需要缴纳养老保险,固定工不需要。1991年,我国推动国有企业全面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包括固定工也需要缴纳养老保险了。为了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各个地方陆续将私营、外资等经济形式企业的职工以及个体工商户纳入养老保险。
为了做好有关养老制度的衔接,国家明确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缴费,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由政府承担。当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由政府给予补贴。这些规定在《社会保险法》中作了明确。
毕竟之前的职工可以依据连续工龄领取养老金,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不可能对以前的连续工龄没有说法了吧?所以,有关衔接制度就是视同缴费。
总体来说,养老保险的多缴多得,是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的多缴多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视同缴费的有关制度会彻底消失的。
